無論是近期蝦皮推出店到店服務,或是百年老店中華郵政在桃園機場捷運站 A7 旁打造的智慧物流園區,積極拓展「i 郵箱」以及與結盟超商推「店到箱」的服務,這些企業在物流上的重大策略布局,足以佐證在疫情後,當銷售轉線上成為不可逆的趨勢,「物流」則成為搶攻線上商機中下一個決勝關鍵。
全球疫情爆發初期,跨境電商就已面臨物流挑戰
對於台灣,疫情是今年開始,但跨境生意而言,是從疫情於全球蔓延的 Day One 就開始準備作戰。好馬吉 2016 年成立,是專為跨境電商而生的新創物流公司,除了鎖定東南亞的跨境市場外,也希望透過科技,可以提供彈性客製化的服務,同時透過系統整合上下游跨境環節,提供一站式跨境服務,涵蓋快遞、空運、海運、倉儲及金流等專業完整的跨境解決方案。
當疫情一起,好馬吉即開始進行應變,透過跨境同步掌握空運與海運的支援外,搭配馬來西亞當地倉儲,針對東馬與西馬的交通方式進行調度調配,穩定手中電商客戶跨境生意出貨與當地收取貨品時間不受影響。
疫情同時給電商機會與壓力,物流穩定是首要目標
跨境物流作業大致可以分成 7 項作業項目:取件、出口,關務、航班、清關、派送與收款。每項作業項目又在現今電商平台比價錢也比服務的年代,向下發展出為滿足客戶的選項,像是出口就可以分成保證到貨、當天出口或是可以等到集量的經濟式集體運輸。另外,物流串聯金流也是跨境電商銷售時的一大服務重點,提供貨到付款或是第三方支付,怎樣才是符合當地民情與習慣?符合了習慣也才能進一步創造出市場價值。
此外,疫情給了電商機會也同時也是壓力,因為消費者無法出門,下單後預期收貨時間與貨品品質如果有所不滿,往往就會傷及品牌形象。但是疫情的不穩定性,也考驗業者如何在緊急情況下追蹤與掌握物流情形。在台灣的廠商,如果可以有系統地看到終端情況,絕對有助於客訴處理;如果有多個當地物流廠商可以調配作業,更可提高作業協同的靈活性,達到疫情間也可以「物暢其流」的目標。
運費成本並非唯一因素,需要考量整體的成本
更不容易的挑戰就是「成本」。回到當初好馬吉成立之時,希望透過科技平台讓品牌電商可以有更多樣選擇,會是在掌控物流成本上的答案。沒有科技平台的支持,無法創造在作業下更多樣化的服務選擇,以及最適化的搭配菜單,讓客戶在不同情況下,可以依照情況的輕重緩急做最好的決定。
在疫情之下,每個品牌都在品質跟成本之間天人交戰。在跨境生意中,僅思考單純運費降低,並不一定會降低整體跨境成本,也許會在客訴或是換貨中提升整體成本。唯有選擇價格適中但可靠,能降低不必要錯誤成本的合作夥伴,才會是在品質與成本中做出最好贏家決定的方程式。
疫情肆虐的情況在兩年後並沒有顯著改善,看來與疫情共處的課題是大家都需要面對的。台灣品牌在大幅進行數位轉型電商銷售之時,如果可以同步注意海外市場機會,了解跨境電商以及物流作業,延伸商機,才能延展出數位轉型後的多重價值。